來源:華夏時報

本報記者胡雅文 北京報道
2024年電池級碳酸鋰的每噸均價以10萬元起步,以7.5萬元收官。變化不再劇烈,但價格還是走向新低,磨底期的鈍刀子依然鋒利,走低的鋰價擊穿高成本項目成本、鋰礦減產事件陸續發生,行業進入了供給出清階段。新能源事業部鋰業分析師李攀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預計2025年的全球碳酸鋰市場會延續2024年的供過於求,但是價格波動區間會收窄。
對於碳酸鋰而言,鋰礦供應仍是最值得關注的點。鑫欏資訊高級研究員錢藝告訴《華夏時報》記者,“此前碳酸鋰漲到60萬元/噸也是因為鋰礦產能跟不上碳酸鋰產能,而鋰礦減產能限製碳酸鋰產能,所以鋰礦產能仍是關鍵。”2024年下半年7座澳礦停產也釋放出了行業出清的信號。李攀表示,預計2025年碳酸鋰的波動區間較小,套保難度變大加上利潤收縮,僅僅靠代加工生存的企業或將會出現產能出清的情況。
鋰價全年震蕩磨底
單從跌價幅度來看,相比2023年的價格“大跳水”,碳酸鋰2024年的價格顯然相對穩定。不過在供過於求的基本麵下,碳酸鋰的價格依然走向了新低。根據鑫欏鋰電數據,碳酸鋰全年均價約為9.1萬元/噸,較2023年的均價下跌約65%。
我的鋼鐵網數據顯示,電池級碳酸鋰的最高價為11.6萬元/噸,出現於3月中旬;最低價為7.15萬元/噸,出現於10月下旬。李攀告訴記者,2024年碳酸鋰價格波動可以分為4個階段。
第一階段,年初延續了2023年的弱勢需求,春節市場冷清,除春節前的個別長協,市場現貨成交較難,出庫壓力加大,交易量逐漸減少。第二階段,年後供給端江西地區由於環保檢查停產檢修,產量下降,且市場無法預計供給端的限產何時能夠緩解,價格一路拉漲至約12萬元/噸。鋰鹽廠持續套保,並從國外買礦進來加工,礦端庫存向著鹽端轉移。第三階段,鋰輝石進口量逐月增加,江西環保問題解決,頭部電池廠增加客供比例,對散單的需求走弱,碳酸鋰持續累庫,價格下跌。第四階段,“金九銀十”傳統旺季如期兌現,疊加11月、12月傳統淡季需求超預期,淡季不淡,市場樂觀情緒濃厚,碳酸鋰價格強勢反彈至接近9萬元/噸。
可以看到,3—5月短暫的供需錯配讓碳酸鋰的價格達到了年內高點。年底的外礦減產和超預期的下遊需求也讓鋰價有過弱勢反彈。在其他時間,供需雙弱和新增產能累庫都讓價格趨於下行。
鋰礦開始出清
新能源無疑是一個蓬勃發展的朝陽產業,不論是電車還是儲能,都保持著兩位數甚至三位數的銷量/裝機量增速。
當下,左右碳酸鋰市場的或許還是供給端。從業內來看,相比耗時耗力又耗錢的挖礦,增加碳酸鋰產能是一件更容易的事情。錢藝告訴記者,此前碳酸鋰漲到60萬元/噸也是因為鋰礦產能跟不上碳酸鋰產能,而鋰礦減產能限製碳酸鋰產能,鋰礦產能仍是關鍵。
2024年下半年,碳酸鋰價格維持在底部區間。我的鋼鐵網數據顯示,電池級碳酸鋰每噸均價於6月中旬跌下10萬元,7月初跌下9萬元,8月初跌下8萬元並保持到了11月中旬,在不到10天的短暫回升後,直至年末都是7萬多元。
在這種情況下,研報顯示,全球30—40%產能在虧現金,現金成本高於6.5萬元/噸的澳礦、雲母礦、非礦項目均麵臨減停產。在上一輪周期中,有5座澳礦宣布減停產,是鋰價止跌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輪鋰價下行周期至今已有8座澳礦宣布減停產,24年下半年就有7座澳礦密集宣布減停產,行業出清信號明確。
2024年中國碳酸鋰產量約為63.5萬噸,同比增長約22.6%,增幅低於2023年近8個百分點。錢藝告訴記者,“碳酸鋰產能始終處於過剩狀態,2023年已經超過100萬噸,2024年差不多在120萬噸。產量增幅變低也是因為企業虧損時選擇減產,進而出現(短暫的)供需錯配。”
在當前800美元礦價下,50%以上澳礦仍處於虧損狀態。除了格林布什礦之外,澳洲礦基本上都出現了減產停產,恢複期在半年至1年左右。同時,在非洲、南美和國內等各個地區,成本較低的項目供應量均為持平或增加。
不過鋰礦的總供應量在持續增長。東吳證券預計,2025年海外鹽湖和非洲鋰輝石礦增量最大。2025年碳酸鋰總供給預計為155萬噸,同比增長18%,新增供給24萬噸左右。其中,國內鋰資源供給增量近6萬噸碳酸鋰當量,海外供給增量17萬噸碳酸鋰當量,其中南美鹽湖7.5萬噸,非礦近7萬噸。
利潤空間將縮小
錢藝認為,從2025年看,中車滲透率有望繼續攀高,儲能行業對鋰電池的需求也將保持高速增長。以20%整體增速測算,2025年全球鋰資源需求量約在140萬噸—143萬噸碳酸鋰當量。
鋰礦和碳酸鋰的庫存壓力已經明顯減輕,11月底全行業碳酸鋰庫存近1.2個月需求量,下遊和冶煉廠庫存為0.7個月需求。數據顯示,從2024年2月起,國內鋰礦持續呈現需求大於供給的局麵,意味著冶煉廠及港口鋰礦庫存持續下降,至12月鋰礦庫存總體下降7.7萬噸碳酸鋰當量,同時碳酸鋰庫存逐步減至10.8萬噸。
總的來說,供給過剩正在收窄。東吳證券認為,2025年行業存在補庫空間,若要保持1.3個月的庫存,對應總需求將為145萬噸,供給過剩近15萬噸。若考慮庫存需求,供給過剩會縮減至10萬噸。因此,鋰價中樞有望回歸8萬—8.5萬元/噸,但供需格局真正反轉需更長時間。因為根據當前開發項目的規劃,2026—2027年的供給過剩在30萬噸左右,格局真正反轉需要更長時間,若出現更多供給側出清,則可能提前迎來行業拐點。
李攀告訴記者,2024年,碳酸鋰現貨市場主要玩家是鋰鹽廠、貿易商/期現貿易商、材料廠、電池廠等。對比2023年,2024年貿易商和期現貨貿易商的重要程度在逐步提升,且貿易商/期現貨貿易商的庫存占比在增加。“倉單高等於庫存高,會壓製現貨價格”,錢藝解釋道。
“鋰鹽端主要分為三類企業:一是自有鋰礦等原料且一體化生產碳酸鋰的廠家;二是隻有冶煉廠但有穩定鋰礦供應,且做一些期貨套保的企業;三是沒有穩定資源,主要以代加工為主,但會進行一定期貨套保的冶煉廠。成本較低的可以一體化生產碳酸鋰的企業,在碳酸鋰價格處於底部區間的情況下,仍然可以存活較好。非一體化但是有著穩定鋰礦供給的企業,在2024年期貨波動性仍然較大的情況下,仍然有利潤空間。不過2025年碳酸鋰的波動區間預計較小,這意味著套保難度變大以及利潤的收縮,僅僅靠代加工生存的企業在2025年或將會出現產能出清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