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袁隆平什麽學曆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袁隆平什麽學曆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袁隆平院士是專科畢業還是本科畢業?
袁隆平院士是本科生,曾經讀於博學中學(現武漢第四中學)、中央大學附中(畢業時更名為南京大學附中,現南師附中)。1949年8月考入了重慶相輝學院農學係,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
求學經曆:
1、1947年暑假,袁隆平讀高中一年級時獲漢口賽區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一名;獲湖北省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二名。
2、1948年2月至1949年4月,袁隆平在南京中央大學附中(今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讀高中。
3、1949年8月至1950年10月,袁隆平在重慶北碚夏壩的相輝學院農學係讀書。
4、1949年8月至1953年8月,袁隆平在西南農學院農學係農作物專業學習。
5、1950年11月至1953年7月,院係調整並入重慶新建的西南農學院農學係,袁隆平續讀3年至畢業。
6、1951年7月,袁隆平在西南農學院報名參加空軍,體檢、政審合格,後因在校大學生更需參加經濟建設,而未入伍,繼續留校學習。
袁隆平被評為工程院院士,為什麽沒能評上中科院院士?
袁隆平被評為工程院院士,沒能評上中科院院士的原因:
袁隆平沒有滿足中科院院士的評比條件。
科學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的條件有一定的區別,科學院院士主要是獎勵以基礎科學研究為主的科學家,而工程院院士則主要是以技術研究為主,科學院重理論,工程院重實踐。
中國科學院成立於1949年,而中國工程院成立於1994年,時間要晚得多,中國工程院的院士主要是為了獎勵為中國工程技術方麵做出卓著貢獻的人。
所以錢學森在已經當先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情況下,同時被授予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是因為他既搞理論,又做技術研究。
袁隆平主要貢獻:
1、袁隆平在中國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
在他撰寫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
他的理論與研究實踐是對經典遺傳學理論的挑戰,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點,極大地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的理論和技術。
2、袁隆平解決了三係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難題。
一是提出用“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遠緣雜交”的技術方案,終於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係的有效途徑,於1973年實現了不育係、保持係和恢複係的“三係”配套。
二是育成強優勢的雜交水稻“南優2號”等一批組合,並在生產上大麵積應用,成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
三是突破了製種關,過去的研究認為,水稻異交率僅2.4%,雜種一代種子產量極低,離生產要求相距甚遠。
國際水稻所1971年開始研究,1973年放棄,原因也就是當時在該所沒有人相信可以解決製種難題。而袁隆平領導的課題組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製種產量逐漸提高。
3、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發展戰略,即方法上由三係到兩係再到一係。
程序越來越簡單而效率越來越高,雜種優勢水平上由品種間到亞種間再到遠緣雜種優勢利用,優勢越來越強,促使雜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階邁進。這一思路已被國內外同行采用,並成為雜交水稻育種發展的指導思想。
4、袁隆平解決了兩係法中的一些關鍵技術難題。
如1989年在兩係法研究遇到重大挫折的時候,他提出了選育實用光溫敏核不育係導致不育的起點溫度指標和選育的技術策略,使兩係法雜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穀。
後來又研究並提出了核心種子生產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術,使兩係法雜交水稻研究最終取得成功並推廣應用。
他1987年起擔任“863”項目兩係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專題責任專家,主持中國性協作攻關。1995年兩係法雜交水稻研究成功,兩係雜交稻比同熟期三係雜交稻增產5%~10%。
袁隆平的生平是怎樣的?
1971年至今,他任湖南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並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有著怎樣的稱號?
1960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像往常一樣來到校園外的早稻試驗田觀察,他偶然發現了一株特殊的稻子:共有十餘穗,每穗有160-170粒。第二年,他適時將這獨特的種子播到試驗田裏,結果分離變異現象十分嚴重,原有的優勢沒有發揮出來。麵對這一結果,善於思考的袁隆平受到了啟發,他馬上想到孟德爾、摩爾根的遺傳理論,頓悟到:那是一株“天然雜交稻”!當時,雜交水稻研究是世界上公認的難題,並且全世界都流傳著“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不良基因早已淘汰,既然自交不退化,那麽雜交就沒有優勢”的觀點。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