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伯陽中文名稱: 魏伯陽 又名: 雲牙子 性別: 男 所屬年代: 漢代 民族: 漢族 生卒年: 100―170 生平簡介 魏伯陽(約100―170),東漢著名煉丹家,號雲牙子,會稽上虞人,為高門望族之子。世襲簪纓,唯有魏伯陽生性好道,不肯仕宦,閑居養性,時人莫知之。 修道,服丹成仙:魏伯陽修真潛默,養誌虛無,博瞻文詞,精通緯候,恬淡守素,惟道是從。視軒冕,如秕糠。乃從陰長生得受金丹大道,後與弟子三人入山煉神丹。丹成,知弟子中有守道未篤者,乃以丹喂白犬,白犬暫死,自己也服丹暫死,以試弟子,獨有一虞姓弟子說:“吾師非凡人也,服丹而死,將無有意耶”,也服丹暫死,餘二弟子不肯服食而出山去。二人去後,魏伯陽即起,將所服丹納死弟子及白犬口中,都活了過來,一起仙去。因逢人入山伐木,乃作書與鄉裏,寄謝二弟子,二人方乃懊悔不已。 著作:魏伯陽作參同契,五行相類,共三卷,其說似解周易,其實假借爻象,以論作丹之意。他兼及內丹和外丹,被後世奉為“丹經之祖”。魏伯陽的思想對道教的煉丹術影響很大,被世界公認為留有著作的一位最早的煉丹家。 魏伯陽 名翱,號雲牙子。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生卒年不詳,活躍於東漢桓帝時期(公元147―167年)。化學、煉丹術。 魏伯陽的生平事跡未見於正史。據葛洪的《神仙傳》記載,“魏伯陽出身高貴,而性好道術,不肯仕宦,閑居養性,時人莫知其所從來”。五代後蜀時,彭曉在《周易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一書的序言中說,魏伯陽是東漢會稽上虞人,不知師承誰氏,他“博贍文詞,通諸緯候”,曾以其所撰《周易參同契》“密示青州徐從事,徐乃隱名而注之。至後漢孝桓帝時,公複傳授與同郡淳於叔通,遂行於世”。這說明魏伯陽是生活於東漢桓帝(公元147―167年)前後的人物,他的弟子有徐從事、淳於叔通(即淳於斟,又名翼)等人。 關於魏伯陽的著述,葛洪在《神仙傳》中說:“伯陽作《參同契》、《五相類》,凡二卷。”但在《抱樸子內篇·遐覽》中卻隻記錄了《魏伯陽內經》1卷。後晉開運二年(公元945年)編成的《舊唐書》著錄有魏伯陽撰《周易參同契》2卷、《周易五相類》1卷。彭曉在《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中說魏伯陽撰《參同契》3篇,“複作補塞遺脫一篇”。今僅存《周易參同契》一書,卷數視版本而定,或作3卷,或作2卷,或不分卷而作上、中、下3篇。 煉丹術是化學化學的原始形式。中國煉丹術大約始自春秋戰國時代。到了漢代,煉丹術在封建帝王和豪強貴族的資助下取得長足的進展,無論在實踐上還是在理論上,都為後世煉丹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魏伯陽所撰的《周易參同契》就是世界煉丹史上最早的一部理論著作,曆代煉丹家對此書均很重視,被稱為“萬古丹經王”。 《周易參同契》全書共約6000餘字,基本是用四字一句、五字一句的韻文及少數長短不齊的散文體和離騷體寫成的。該書“詞韻皆古,奧雅難通”,並采用許多隱語,所以曆代有很多注本行世,僅《正統道藏》就收入唐宋以後注本11種。 《參同契》是一部用《周易》理論、道家哲學與煉丹術(爐火)三者參合而成的煉丹修仙著作。曆代注釋名家對它的基本內容的理解存在著分歧,有的認為魏伯陽講的是燒煉金丹以求仙藥的外丹說,有的認為魏伯陽主張調和陰陽,講的是靠自身修煉精、氣、神的內養術,即後世所謂的內丹說;有的認為在《參同契》中,外丹說、內丹說二者兼而有之。今人王明認為,“《參同契》之中心理論隻是修煉金丹而已”,並斥責內丹、房中、服符、晝夜運動、禱祀鬼神等為徒勞無功的旁門邪道。此說可取。 《周易參同契》中敘述最詳細的部分,也是書中的核心內容,就是煉製“還丹”。原文記載共分三變,第一變是將15份金屬鉛放在反應器四周,加入6份水銀,再用炭火加熱,便生成鉛汞齊。魏伯陽認為“火”也參加反應,是反應物。所以他說,要用6份炭的炭火微微加熱,鉛與水銀、炭火這三種“物質”相互含受,才能夠發生變化而生成鉛汞齊。第二變是隨著火力的增大,水銀逐漸被蒸發掉,鉛被氧化為一氧化鉛和四氧化三鉛,反應完畢時,主要生成黃丹,即黃芽(Pb3O4)。第三變是將第二變的產物鉛丹與9份水銀混合、搗細、研勻,再把這種混合藥料置入丹鼎鼎中,密封合縫,務必使其不開裂、不泄氣,然後加熱。先文火後武火,晝夜察看,注意調節溫度,反應完畢,丹鼎上部得到紅色的產物“還丹”。這種“還丹”就是氧化汞。用現代化學知識來解釋,魏伯陽所述“還丹” 煉法如下: 3Pb + 2O2 = Pb3O4 (黃芽) 2Pb3O4 = 6PbO + O2↑ (下丹鼎)(可逆反應) 2Hg + O2 = 2HgO (下丹鼎)(可逆反應) 魏伯陽還在《周易參同契》中說:“河上姹女,靈而最神,得火則飛,不見埃塵。……將欲製之,黃芽為根。”“黃芽”就是鉛丹,“河上姹女”為汞。這句話的意思是,汞易揮發,鉛丹能與汞在高溫下作用,生成不易揮發的氧化汞,因而汞被鉛丹“製服”住了。 魏伯陽在闡述服餌金丹何以能使人長生不老時,采用的是不恰當的類比法,認為黃金既然不朽,還丹又能發生可逆循環變化(2Hg + O2 = 2HgO(可逆反應))那麽餌服黃金和還丹後,就能使人身不朽和返老還童。這種希圖把黃金黃金、還丹的性質機械地移植到人體中以求長生的天真想法,在今天看來當然荒謬可笑,但在當時有些人卻深信不疑。 在闡述煉丹術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時,魏伯陽指出,物質變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煉丹過程正如以檗染黃,煮皮革為膠,用曲蘖作酒等等一樣,是“自然之所為”,“非有邪偽道”。他還將陰陽五行學說用於解釋煉丹術現象,認為萬物的產生和變化都是“五行錯王,相據以生”,是陰陽相須,彼此交媾,使精氣得以舒發的結果。 魏伯陽不隻是囿於陰陽五行學說,他還提出了相類學說。他認為陰陽相對的兩種反應物質還必須同時屬於同一種類,“同類”的物質才能“相變”,“異類”物質之間則不能發生反應。他說:“欲作服食仙,宜以同類者。……類同者相從,事乖不成寶。”“若藥物非種,名類不同,分劑參差,失其紀綱,雖黃帝臨爐……亦狄和膠補釜,以硇(氯化銨)塗瘡,……愈見乖張。”這就是說,事物的變化是有其內在原因的。這大概是根據煉丹家們一些失敗的教訓而總結出來的。魏伯陽的這一理論雖然遭到葛洪的反對,但到了唐代唐代又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因為它畢竟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實際上,魏伯陽的這個相類學說是化學親合力觀念的前身。 魏伯陽還認識到物質起作用時的比例很重要,並已經觀察到胡粉(堿式碳酸鉛)在高溫下遇炭火可還原為鉛等化學現象。在《周易參同契》中,魏伯陽還記述了升華裝置(丹鼎),把丹鼎看作一個縮小的宇宙,陰陽變化、萬物終始都在其中。 必須指出,魏伯陽認為修丹與天地造化是同一個道理,易道與丹道是相通的,所以能用《周易》的道理來解釋煉丹的道理,這使本來就比較複雜的煉丹術變得更加神秘,影響了後世煉丹家的哲學思維。此外,魏伯陽主張采用鉛汞作為煉丹的主要原料,所煉得的丹藥是氧化汞之類的毒藥,這就限製了煉丹實驗的範圍,並導致服丹中毒,這實際上阻礙了煉丹術的發展。 文獻 原始文獻 [1](漢)魏伯陽:周易參同契,趙府味經堂刻,明嘉靖年間。 [2](漢)魏伯陽:周易參同契,《叢書集成》本,商務印書館,1937。 研究文獻 [3] 王明:周易參同契考證,見《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9本, 商務印書館,1948。 (科學出版社《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