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蒼山遠下一句(日暮蒼山遠的下一句是什麽 出自哪首詩)
最近很多小夥伴想了解日暮蒼山遠下一句,今天小編專門整理了日暮蒼山遠下一句的相關內容分享給大家,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本文目錄一覽:
- 1、詩句“日暮蒼山遠”下一句。
- 2、日暮蒼山遠的下是什麽?
- 3、日暮蒼山遠的下一句是什麽 出自哪首詩
詩句“日暮蒼山遠”下一句。
日暮蒼山遠的下句是:天寒白屋貧。
出自: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 唐 ] 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譯文:
暮色降臨山色蒼茫愈覺路途遠,天寒冷茅草屋顯得更貧困。柴門外忽傳來犬吠聲聲,風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來了。
注釋:
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這裏大約是指湖南桂陽或寧鄉的芙蓉山。
主人,即指留詩人借宿者。這首詩通過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寫出山村景象與農家生活。
日暮:傍晚的時候。
蒼山遠: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綽綽顯得很遠。
蒼:青色。
白屋:未加修飾的簡陋茅草房。一般指貧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歸人:夜間回來的人。
日暮蒼山遠的下是什麽?
導語:日暮蒼山遠的下一句是什麽?下麵是我為您整理的內容,歡迎閱讀。
日暮蒼山遠的下一句是: 天寒白屋貧。
原句是: 日暮蒼山遠, 天寒白屋貧。
意思是:暮 色蒼茫,更覺前行山路遙遠。天寒地凍,倍覺投宿人家清貧。
這句話出自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原文如下:
日暮蒼山遠, 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 風雪夜歸人。
【古詩注釋】
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這裏大約是指湖南桂陽或寧鄉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人借宿者。這首詩通過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寫出山村景象與農家生活。
日暮:傍晚的時候。
蒼山遠: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綽綽顯得很遠。蒼:青色。
白屋:未加修飾的簡陋茅草房。一般指貧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歸人:夜間回來的人。
【古詩詩意】
暮色蒼茫,更覺前行山路遙遠。天寒地凍,倍覺投宿人家清貧。
忽然聽得柴門狗叫,應是主人風雪夜歸。
【古詩賞析】
這首詩用極其凝煉的詩筆,描畫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為素材的寒山夜宿圖。詩是按時間順序寫下來的。首句寫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進時所感,次句寫到達投宿人家時所見,後兩句寫入夜後在投宿人家所聞。每句詩都構成一個獨立的畫麵,而又彼此連屬。詩中有畫,畫外見情。
詩的開端,以「日暮蒼山遠」五個字勾畫出一個暮色蒼茫、山路漫長的畫麵。詩句中並沒有明寫人物,直抒情思,但使讀者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現紙上。這裏,點活畫麵、托出詩境的是一個「遠」字。它給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從這一個字,讀者自會想見有人在暮色來臨的山路上行進,並推知他的孤寂勞頓的旅況和急於投宿的心情。接下來,詩的次句使讀者的視線跟隨這位行人,沿著這條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貧」是對這戶人家的寫照;而一個「貧」字,應當是從遙遙望見茅屋到叩門入室後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蒼山遠」前先寫「日暮」,這句則在「白屋貧」前先寫「天寒」,都是增多詩句層次、加重詩句分量的寫法。漫長的山路,本來已經使人感到行程遙遠,又眼看日暮,就更覺得遙遠;簡陋的茅屋,本來已經使人感到境況貧窮,再時逢寒冬,就更顯出貧窮。而聯係上下句看,這一句裏的「天寒」兩字,還有其承上啟下作用。承上,是進一步渲染日暮路遙的行色;啟下,是作為夜來風雪的伏筆。
這前兩句詩,合起來隻用了十個字,已經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寫得神完氣足了。後兩句詩「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寫的是借宿山家以後的事。在用字上,「柴門」上承「白屋」,「風雪」遙承「天寒」,而「夜」則與「日暮」銜接。這樣,從整首詩來說,雖然下半首另外開辟了一個詩境,卻又與上半首緊緊相扣,不使讀者感到上下節。但這裏,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來,「聞犬吠」既在夜間,山行勞累的旅人多半已經就寢;而從暮色蒼茫到黑夜來臨,從寒氣侵人到風雪交作,從進入茅屋到安頓就寢,中間有一段時間,也應當有一些可以描寫的事物,可是詩筆跳過了這段時間,略去了一些情節,既使詩篇顯得格外精煉,也使承接顯得更加緊湊。詩人在取舍之間是費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這番剪裁的功夫,也許下半首詩應當進一步描寫借宿人家境況的蕭條,寫山居的荒涼和環境的靜寂,或寫夜間風雪的來臨,再不然,也可以寫自己的孤寂旅況和投宿後靜夜所思。但詩人撇開這些不去寫,出人意外地展現了一個在萬籟俱寂中忽見喧鬧的犬吠人歸的場麵。這就在尺幅中顯示變化,給人以平地上突現奇峰之感。
就寫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詩是從所見之景著墨,後半首詩則是從所聞之聲下筆的。因為,既然夜已來臨,人已就寢,就不可能再寫所見,隻可能寫所聞了。「柴門」句寫的應是黑夜中、臥榻上聽到的院內動靜;「風雪」句應也不是眼見,而是耳聞,是因聽到各種聲音而知道風雪中有人歸來。這裏,隻寫「聞犬吠」,可能因為這是最先打破靜夜之聲,也是最先入耳之聲,而實際聽到的當然不隻是犬吠聲,應當還有風雪聲、叩門聲、柴門啟閉聲、家人回答聲,等等。這些聲音交織成一片,盡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內,未曾目睹,但從這一片嘈雜的聲音足以構想出一幅風雪人歸的畫麵。
詩寫到這裏,含意不伸,戛然而止,沒有多費筆墨去說明傾聽這些聲音、構想 這幅畫麵的借宿之人的感想,但從中透露的山居荒寒之感,由此觸發的旅人靜夜之情,都不言自見,可想而知了。
【作者簡介】
劉長卿(約726 — 約786),字文房,漢族,宣城(今屬安徽)人,唐代詩人。後遷居洛陽,河間(今屬河北)為其郡望。玄宗天寶年間進士。肅宗至德中官監察禦史,後為長洲縣尉,因事下獄,貶南巴尉。代宗大曆中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嶽轉運留後,又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德宗建中年間,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劉長卿生卒年未確論,各名家說法相差甚遠,爭議十分激烈,綜合看來約生於709-725年間,逝於786-790年年間。劉長卿工於詩,長於五言,自稱“五言長城”。《騷壇秘語》有謂:劉長卿最得騷人之興,專主情景。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選中國全日製學校教材。。
日暮蒼山遠的下一句是什麽 出自哪首詩
日暮蒼山遠的下一句是天寒白屋貧,這句詩出自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我在本文中為大家整理了這首詩的相關知識,一起來看看吧!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原文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翻譯
暮色降臨山色蒼茫愈覺路途遠,天寒冷茅草屋顯得更貧困。
柴門外忽傳來犬吠聲聲,風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來了。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創作背景
大約在唐代宗大曆八年(773)至十二年(777)間的一個秋天,劉長卿受鄂嶽觀察使吳仲儒的誣陷獲罪,因監察禦史苗丕明鏡高懸,才從輕發落,貶為睦州司馬。《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寫的是嚴冬,應在遭貶之後。上半首似言自己被害得走投無路,希望獲得一席淨土,可是,在冷酷的現實之中,哪有自己的立身之所。下半首似言絕望中遇上救星苗丕,給自己帶來了一點可以喘息的光明,當然也包含無限的感激之情。以此看來,這首詩不僅是一幅優美的風雪夜歸圖,而且反映了詩人政治生涯的酸辣。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作者簡介
劉長(z玮g)卿(718年—790年),字文房,祖籍宣城,家居洛陽。唐朝時期大臣、詩人、儒客大家。
天寶年間,進士及第。至德年間,授監察禦史,遷長洲縣尉。大曆年間,出任江淮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嶽轉運留後,坐貶睦州司馬。剛直犯上,兩度遷謫。唐德宗建中年間,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工於詩,長於五言,自稱“五言長城”。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選中國全日製學校教材。
以上就是日暮蒼山遠下一句的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